24小時客戶服務熱線:
400-831-9091
手機:13924139149(邵工) 13922137967(李生)
工廠地址:佛山市富安工業區富連路25號
新疆地址:烏魯木齊甘泉堡工業園區暴馬丁香街西側735號
德國地址:德國柏林波茨坦大街12號
產品中心
——
咨詢熱線:400-831-9091
Copyright ?2014-2022 廣州恒德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70461號
新聞動態
NEWS information
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十四五”發展指南
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產業是建材工業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設施和工程建設最大宗使用的材料和構件部品,在房屋建筑、橋梁、機場、公路、鐵路和各類工業礦業、軍事國防工程的建設中廣泛使用,不可或缺,是“中國建造”品牌的重要支撐。此外,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產業也是生態保護、環保利廢、應急搶險等重要的社會保障性產業。
一、發展環境
?。ㄒ唬┈F狀與問題
“十三五”以來,我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持續穩定較快發展,成效顯著。
行業規模不斷壯大。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由2016年的11905億元增長至2020年17906億元,年均增速10.74%;主要產品產量穩步增長,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的商品混凝土產量由2016年的17.90億立方米增至2020年的28.42億立方米,年均增速12.25%。
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在預拌混凝土、預制混凝土各個產業領域,規模以上企業數量持續增長,骨干企業規模不斷做大,產業集中度逐步提高,行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產業綠色環保功能逐步增強,高端智能制造邁上新臺階,產業生態和價值鏈整合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
國際化發展步伐加快。預拌混凝土、預制混凝土樁、混凝土電桿、房屋建筑預制構件、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PCCP)、硅酸鈣板等重點產業中,已有超過40家企業通過海外投資建廠和國際貿易,實現國際化發展。
但是,行業總體上產能嚴重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發展理念相對落后、創新能力較低、產品同質化競爭、市場無序競爭、信息化和智能制造水平不高等突出問題普遍存在,嚴重制約著行業的轉型升級和向產業鏈高端發展。
?。ǘC遇與挑戰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進的第一個五年,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形成。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雙碳目標”正在全面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向縱深發展,制造強國戰略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發展不斷升級,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轉型、綠色低碳發展以及“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正在有力推動和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面臨新的重要歷史發展機遇。
在新發展格局中,國家實施科技強國戰略、制造強國戰略,交通強國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兩新一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為標志的龐大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交通體系建設、都市圈、城市群建設等,為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帶來了新的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也對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的綠色、低碳、質量、性能、功能、保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以5G、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新能源、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商業模式創新不斷出新,為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轉型升級、向高端制造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發展環境。
但是,挑戰與機遇并存。當前國際環境日趨復雜,新冠肺炎疫情下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世界經濟跌宕起伏難以預測,碳達峰碳中和壓力越來越大。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企業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緊緊把握歷史機遇,堅持創新發展,下大力氣突破一批關鍵共性、變革性、戰略性技術,加快綠色低碳高性能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的開發與應用,加快推進綠色低碳、高端智能制造發展,加快“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步伐,為中國制造、中國建造強國戰略的實施提供堅實支撐。
二、指導方針
三、重點工作
?。ㄒ唬娀A科學研究、打造技術創新制高點
1.加強低碳硅酸鹽膠凝材料基礎理論研究。深入研究低碳節能的普通硅酸鹽熟料、低鈣硅酸鹽熟料體系,發展環保利廢的水泥性能調節型礦物材料體系和功能性化學外加劑體系,形成具有水化動力學可調控、強度和耐久性可設計的各種高性能低碳混凝土材料設計理論體系。
2.發展硫鋁酸鹽水泥混凝土材料科學理論。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優勢的高鐵硫鋁酸鹽、高貝利特硫鋁酸鹽等系列硫鋁酸鹽基熟料基礎理論,開發可全部采用各種低品質礦物和工業固廢作為原料的生產制造技術,開發各種高性能、超高性能的特種硫鋁酸鹽水泥基混凝土、特種功能砂漿材料體系及其配套的外加劑材料體系。
3.發展各種高強和功能性人造輕骨料的材料設計和制備理論。深入研究環保利廢輕骨料原料體系和燒結機理,建立不同輕骨料對各類混凝土的結構和功能性能的影響機理,形成各種結構和功能譜系的輕骨料體系。建立各種新型結構與功能一體化的高性能輕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品的設計理論,拓展輕骨料混凝土在各類預制裝配式建筑和土木工程結構中的應用領域。研究各類非燒結型環保利廢輕骨料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其適用的工程應用場景。
4.建設一批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基地和技術創新平臺。在無機非金屬材料領域、工程建設領域的大學和國家級研究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不少于5個國際一流的水泥基材料基礎科學研發平臺,以企業為主體建設行業技術創新平臺,打造一支國際知名的水泥與混凝土材料科學家隊伍,形成一批原創性基礎性科學技術成果、引領國際水泥混凝土材料與工程技術的發展。
專欄3:新材料、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創新
02
研發各類預制裝配式建筑用輕質高強混凝土,保溫與結構一體化復合外墻板,標準化、通用型、易拆卸、可重復使用的隔墻板、屋面板、樓面板、樓梯及其節點設計與結構構造。
05
開發結構混凝土用高強度輕骨料,發展高強輕骨料結構混凝土,促進輕骨料混凝土在高層建筑、裝配式建筑、橋梁、土木工程結構、海洋漂浮建筑等工程推廣應用。
11
研發高性能泡沫混凝土在機場跑道阻滯系統、公路隔聲結構、建筑吸聲、輕質屋面以及軍事工程中的應用技術,研發泡沫混凝土在各種土木工程中的填筑應用技術,開發輕骨料泡沫混凝土在墻體、樓面和屋面結構工程中的應用。
17
開發超高性能混凝土、輕質高強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在海洋工程中的應用技術,滿足各類海工混凝土構筑物包括漂浮式、半潛式、沉管式隧道等鋼筋混凝土箱體結構等的高強、抗沖撞、抗裂、抗滲、耐腐蝕等要求。
19
研究開發超高性能混凝土輕量化薄壁建筑構件(如樓板、樓梯、陽臺、外掛裝飾面板、屋面板等)及其節點設計和安裝技術,開發超高性能混凝土在各類預制輕量化市政橋梁構件、鐵路橋梁構件上的應用。
?。ㄈ┘涌斓吞辑h保轉型,培育創新創意新產業
8.打造行業綠色環保低碳底色。鼓勵企業發展尾礦、建筑固廢再生骨料和輔助型膠凝材料加工產業。充分發揮水泥混凝土材料與制品的生產和應用在環保利廢、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規?;?、高值化利用固廢礦物材料技術和標準體系,最大限度降低水泥熟料用量、提高固廢利用率。
9.發展高性能通用型部品化預制構件。樹立循環利用低碳理念,以綠色低碳設計為引領,以高強高性能混凝土技術為支撐,向高性能、干法連接、易拆卸、可多次重復使用的標準化建筑部品發展,在裝配式建筑、市政工程以及土木工程全生命周期內能最大限度多次重復利用通用型部品,通過節約實現低碳節能和資源利用最大化,為“無廢城市”、“無廢社會”建設做出應有貢獻。
10.加快開發低碳固碳混凝土材料與制品技術。在各類素混凝土和非金屬纖維增強水泥制品的設計和生產中充分發揮硅酸鹽水泥水化硬化過程中的固碳作用,開發高效二氧化碳氣體養護技術。加快制修訂重點產品單位能耗、物耗及排放綠色標準,加快推進綠色工廠、綠色產品、低碳產品認證工作,開展行業“綠色低碳零碳混凝土技術推薦目錄”工作。“十四五”期末,通過綠色評價的企業占比超過20%,代表行業產能規模超過30%。
11.大力發展生態功能混凝土材料與制品。以創造綠色生態景觀、健康環境功能為目標,持續開展以“綠色結構化、結構生態化、健康環境化”為主題的全國生態混凝土設計創新與工程應用大賽,研究開發具有健康功能、改善人居環境的生態功能混凝土材料與制品,開發各種生態、節能、環保、健康功能與結構一體化混凝土材料與制品,為生態城市和生態環境保護做出重要貢獻。
專欄4:綠色低碳混凝土技術創新重點領域
01
研究開發低品位原材料、尾礦及其他工業固廢深加工、精加工技術和復配技術、提升固廢在水泥混凝土中作為骨料、性能調節型材料的利用價值。
02
研究開發利用適宜的工業固廢、尾礦、建筑棄土、城市污泥和工業污泥等制造高強度結構混凝土用輕骨料;開發具有環保、保溫、功能材料載體等功能的輕骨料,及其作為污水過濾材料、保溫墻體、綠植肥料和農藥緩釋載體、混凝土自防護功能材料載體等新型材料。
03
研究開發可全資源化重復利用的混凝土,包括作為水泥生料、混凝土摻合料、再生骨料等,實現水泥和混凝土原材料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04
發展生態混凝土,開發纖維增強和FRP筋增強植生混凝土和混凝土構筑物生態功能化技術,在解決荒漠化、石漠化和河道整治、農田水利建設、建筑綠植化、水環境生態修復等方面開展生態混凝土材料創新、設計創新、應用創新。
05
以設計為引領,開發可拆卸、可多次重復使用、高性能和超高性能預制混凝土建筑部品和工程構件,進一步提升混凝土對裝配式建筑工程綠色低碳的貢獻。
12.發展水泥基材料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著力推動文化創意、工業設計、藝術雕塑、建筑景觀等與混凝土制品產業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數字化建模、3D打印、模塑和石材加工等技術開發具有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城市家具、市政景觀、建筑藝術與家居裝飾混凝土制品,促進水泥混凝土從單純的結構材料向結構與功能一體化材料發展,充分展示混凝土的“文化藝術自信”。

